第30期
开心彩票農業農村局辦公室 2020年12月2日
全力建設鄉村振興樣板區
打造新時代“清遠經驗”
开心彩票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牢牢把握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和省鄉村振興綜合改革試點重大機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在6個區域率先探索實踐,著力打造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集聚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的鄉村振興樣板區,努力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積累經驗、打造樣板、提供示範。
一、高位謀劃統籌推進,打造鄉村振興示範樣板
清遠承擔城鄉融合、脫貧減貧、鄉村振興綜合示範等多個國家級、省級試點,清遠充分把握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機遇,著力在鄉村全面振興、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將短板變成潛力板,奮力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前列,探索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清遠經驗”。
為高質量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區,清遠全方位夯實保障,高位推進落實,力爭到2020年底前見明顯成效,2021年完成建設任務。一是成立聯動機制,將鄉村振興樣板區建設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開展實地調研和專題研究部署,建立了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機制。二是專項資金扶持,已安排2.5億元市級財政資金作為鄉村振興樣板區建設專項啟動資金,2021年將繼續安排1.5億專項資金,縣級實行資金配套,全力支持樣板區深化改革、先行先試、探索創新。三是科學規劃選點,擇優選擇6個綜合發展基礎好、開展創建意願強、工作保障措施實的區域開展鄉村振興樣板區建設。分別為清城區源潭鎮新馬鄉村振興樣板區、清城區東城街“三村一居”鄉村振興樣板區、清新區三坑鎮鄉村振興樣板區、英德市連樟鄉村振興樣板區、英德市西牛鎮鄉村振興樣板區、陽山縣陽城鎮鄉村振興樣板區,共涉及26個行政村、1個社區、1個林場,共447個自然村,面積616.52平方公裏,人口約9.49萬人,計劃總投資達16.22億元。在全力推進市級鄉村振興樣板區建設的同時,各縣(市、區)積極開展縣級鄉村振興樣板區建設,探索不同類型的鄉村振興之路,形成全市鄉村振興“多點開花、齊頭並進”的示範格局。
二、做強富民興村產業,推動鄉村產業全面提檔
鄉村振興樣板區立足清遠作為生態發展區的定位,實行鄉村振興樣板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公園“多元一體”高標準建設,圍繞“五大一深化”(以深加工和信息化為抓手,構建大生產基地、建立大流通平臺、打造大農業品牌、面向大市場、服務好大灣區)發展綠色高效現代農業,著力打造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標桿示範。各樣板區根據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集中發展1-2個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智慧農業、農村電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目前,6個樣板區已整合土地2.66萬畝,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新馬樣板區著力發展稻蝦共生產業,建設核心區1200畝,將輻射帶動1.6萬畝,引入湖北潛江的小龍蝦全產業鏈體系,發展小龍蝦養殖和加工,布局小龍蝦商業街和鄉村特色民宿,打造小龍蝦三產融合板塊。“三村一居”樣板區重點發展休閑農業,依托省級職教基地,拓展配套功能,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和特色民宿,同時規劃打造集北江河鮮飲食文化、漁家風情、休閑中心、文化地標於一體的北江旅遊度假片區,推動農旅深度融合發展。三坑樣板區整合產業、溫泉、漂流、山水、民宿等資源,推動鄉村旅遊、休閑農業、民宿經濟等新業態發展,目前土地整合流轉了7700畝,流轉比例達73%,打造了種養產業、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農家樂、民宿等33個項目。連樟樣板區大力推動果菜茶產業園建設,帶動重點建設產業項目20多個,目前累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約1.9億元,帶動農戶7199戶。連樟村委以集體形式成立了農業公司,初步發動了17個村小組300多家農戶參與種植項目,建立了“公司+基地+農戶”的聯農帶農產業發展機制。西牛樣板區規劃種植8000畝韭菜、1000畝睡蓮、5000畝堅果以及2000畝菜幹產業和1000畝苗圃產業,目前已種植韭菜5000畝,著力打造“萬畝農業產業示範園”;陽城樣板區立足越夏蔬菜種植核心區域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蔬菜產業,目前已發展旱地西洋菜1200畝,並建設農業品牌展示交流平臺,打造面向大灣區的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三、全域打造精品線路,推動鄉村環境全面提質
圍繞生態宜居目標,鄉村振興樣板區建設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房管控和風貌提升、全域旅遊示範創建等有機結合,加強規劃引領,優化空間布局,註重區域內村莊風貌的整體性、協調性,全域統籌開發。以鄉村振興樣板區為核心節點,突出在“四沿”(沿主要交通要道、省際邊界、重要風景區、城市郊區)連線連片打造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將村莊、產業、景點等串珠成鏈。美麗鄉村精品線路的打造實行政府獎補和村民籌資相結合,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生態宜居美好家園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目前,全市已動工建設27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樣板區範圍內已創建美麗鄉村226個,農民生產、生活環境越來越美。環境的改善提升了農村營商環境,各樣板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11月24日在廣州市舉辦了开心彩票鄉村旅遊(民宿)招商推介會,現場推介一批優質鄉村旅遊(民宿)項目,著力通過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土地、農房和生態、文化、古村落等資源,推動“美麗鄉村”轉化為“美麗經濟”,把“農產品”變成“特色商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起村集體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四、夯實農村基層黨建,推動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鄉村振興樣板區完善提升的內在動力,積極探索以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新實踐,創新完善基層治理體系,建設一批省級以上鄉村治理示範村鎮。
一是激發基層黨建活力。率先在連樟樣板區探索以“黨員紀實管理”、“黨群議事廳”和以“三包三聯”工作法為基礎的“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三級黨建網格,並在“連樟經驗”推廣應用的基礎上,形成了“連江口鎮推進農村基層黨建示範樣板區域建設”“黎溪鎮打造南粵黨員先鋒工程示範點”“下石太 鎮黨建網格引領社會綜合治理網格,提升黨員履職服務能力”等黨建強項品牌,著力培育打造一批可推廣、可復制、引領效果好的基層黨建經驗做法。三坑樣板區楓坑村創建黨建“一點多用”示範點,拓展黨建服務點功能,實行集村級公共服務、農業電商、金融服務、農業技術推廣培訓、農資銷售、農機維修、農產品小超市、婦女兒童之家、博愛家園、農家書屋、文體活動等功能於一體。
二是夯實鄉村自治基礎。西牛樣板區建立健全村黨支部、村委會、村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通過“定權責立規範”,明確村級各類組織崗位職責、議事規則,確保村級各類組織運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有章可行,使自治活動有序開展,形成農村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錢辦事的良好局面,並通過創建“五有”、“五好”標準建章立制,著力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三是強化鄉村人才支撐。加強鄉村新聞官隊伍建設,引導和支持優秀人才到鄉村振興樣板區發展事業、貢獻才智。樣板區開設鄉村振興學院,將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優勢與特色,著力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
五、深化改革創新實踐,探索鄉村發展新路徑
鄉村振興樣板區圍繞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大膽改革創新,就農業經營體制、鄉村治理體系、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金融改革等方面積極開展有益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實現了城鄉資源雙向流動,資源優化配置。
一是積極探索多種模式的“三變”改革。西牛樣板區小灣村連片整合耕地4714畝,通過“村集體統籌經營”、“流轉+遞增地租+二次分紅”、“韭菜基地入股分紅”、“韭菜委托村集體(村民)代管”等多種經營模式,有效促進了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其中石下村、塘面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陽城樣板區魚水村創新“反租模式”,農戶實現“一地三增收”,即:農戶將土地整合流轉租賃給公司(現已整合土地500多畝),農戶實現土地租金增收;公司將租賃的土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分塊反租給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並提供技術指導及統一供應農資,承包農戶每年每畝可獲得近1.6萬元收入,農戶實現土地承包增收;農戶既是基地員工,又是基地股東,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每人每年可獲得務工收入5萬多元,農戶實現工資收入增收。目前整個項目帶動承包農戶70多戶,帶動農民務工近240多人。
二是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管理和改革。西牛樣板區小灣村委會塘面村創新推進“兩補一交”宅基地管理模式,建立起宅基地分配制度、宅基地有償收回制度、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實現了宅基地規範有序管理,妥善解決了宅基地管理混亂、用地粗放等問題,保障了農民住有所居,推動了農民集中居住。
三是積極探索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農房的有效路徑。連樟樣板區城樟社區淡地村流轉了約30畝閑置宅基地和40戶舊農房用於發展鄉村民宿,村集體可獲租金和民宿發展收入分紅;西牛樣板區花田村委會逕下村利用5畝村莊自留地(宅基地)與企業合作建設農產品加工廠,村集體獲租金和收益分紅;東城街“三村一居”樣板區新橋村委會大水坑村積極盤活利用村中閑置農房,打造“黨建+美麗鄉村+鄉村旅遊+鄉村美食+民宿”發展模式。村民將自家閑置農房首層改造成農村特色飲食小店,統一租賃給公司管理打造“美食村”,13戶村民利用自有閑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進行自主經營,每家民宿年營業額可達13-21萬元,村集體收入從原來的3萬多元增加到73萬元,基本每戶實現增收2.2萬元。當地富余勞動力可選擇在美食村工作,人均務工收入每月2500元以上。
四是積極探索創新農民合作經營模式。連樟樣板區在大圍村、福龍圍村和淡地村探索設立“一村四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村內部成立資金互助社、土地合作社、房屋合作社、消費合作社。村民可以將閑置的資金、房屋、土地等作價入股,由合作社統一調配、運營,合作社通過資金互助收益、資產經營收益、農資集中采購收益等多種方式營利,盈余按照一定比例用於社員分紅、壯大村集體經濟以及村莊公益事業的發展,其中用於長者社員養老分紅占比最大。在“一村四社”的基礎上,再以鄉鎮為單位把“一村四社”聯合起來,形成“一村四社”聯合社體系。合作社圍繞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改革任務,組織農民參與,圍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實現形式、創新鄉村綜合治理模式、壯大集體經濟、盤活村莊閑置資源、發展鄉村產業、增加村民收入、開展鄉村振興人才培訓等方面開展創新試驗,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時代“清遠經驗”。(市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科供稿)